在戈壁的风沙与南方的潮热之间
柳松的足迹连成了一条蜿蜒的线
这条线上标记着空分设备的参数
也标记着一名工艺工程师
十三年来未曾停歇的奔赴
柳松的职业生涯始终与“拓荒”二字紧密相连。当哈密气体作为新疆区域首个空分项目启动时,这名“老将”坐不住了。
“新项目需要人,而我的经验或许能派上用场。”尽管哈密远离关中平原的家乡,但他依然递交了申请。领导的支持让他更加坚定:“这不是简单的调动,而是一次把技术沉淀转化为新项目动能的机会。”
哈密项目的建设现场,是工艺细节的战场。柳松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冷箱查漏、流程优化的繁复工作中。16项工艺改进、9次冷箱排查······数字背后,是戈壁烈日下反复校准的仪表,是深夜会议室里争论不休的方案。柳松总爱说“再查一遍”,仿佛对“可能存在的隐患”有一种执念,这种执念最终化作项目的稳步推进。
一直在外忙碌的柳松终于抽空回了趟陕西老家,当晚,就接到了华东某用户支援试车的紧急任务。电话那头是紧迫的试车节点,电话这头是久违的团聚时光。“说不犹豫是假的,但试车就像打仗,多一个人就多一分胜算。”柳松简单地和家人说明了情况,就拎起还没来得及打开的行李箱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用户现场。
在华东用户现场,面对试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,他和大家一起想办法,解决了很多潜在的问题。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,成功完成了增压机试车、膨胀机试车、冷箱裸冷等一系列关键性工作。同时,对现场的工艺管线、阀门进行确认排查,十多项问题被逐一标记、修复,闭环率100%。但让他更自豪的是团队间的默契:“那种所有人朝着一个目标冲刺的感觉,能冲淡所有疲惫。”
当被问及“常年奔波是否值得”,柳松的答案朴素得令人动容:“看着图纸变成装置,再看着装置稳定运行——那种成就感,像种下的树终于结了果。”
柳松身上有种“扎根”的力量,无论多难的项目,他都能沉下心来把技术问题“啃”下来。如今,柳松再次回到哈密。戈壁的风依旧沉闷,但空分设备的轰鸣声已融入这片土地。
或许,这就是一名工艺工程师的“远征”:每一次出发都背负着对技术的敬畏,每一次抵达都沉淀为对行业的理解。而家的方向,永远是指引他穿越风沙的坐标。